开发区内,新的商业项目不断涌现。
一家家新兴商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涉及各行各业,从纺织、陶瓷到金融、物流,应有尽有。
这些商管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,还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。
“陛下,这些地方建设进展顺利,预计今年的税收将大幅增加。”一位官员向刘协汇报。“很好,继续努力。”
刘协满意地点点头,“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中原的经济引擎,吸引更多的人才。”
赵藤等商人在刘协的支持下,不仅赚得盆满钵满,还积极回馈社会。
他们出资修建道路、桥梁,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堂,赢得了广泛的赞誉。
刘协深知,商人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,将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尽管刘协的战略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他清楚地知道,曹操不会轻易放弃,其他割据势力也可能对他构成威胁。
“陛下,曹操在北方蠢蠢欲动,我们必须加强防御。”一位将领提醒道。
“不错。”刘协点头赞同,“我们不仅要巩固现有成果,还要继续扩大优势。各位爱卿,你们有什么建议?”
“陛下,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势力的合作,共同抵御曹操。”刘伯温建议道。
“这是一个好主意。”刘协说道,“同时,我们还要加快军队的步伐,提高战斗力。”
“陛下圣明。”众臣齐声道,“我们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陛下重托。”
刘协环视一周,语气坚定,“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要实现真正的霸业,战略调整刻不容缓。”
刘伯温和新招募的人才们纷纷发言,提出了各自的看法。
刘伯温认为,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在军事、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同步调整;
而新招募的年轻将领们则强调了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性。众人各抒己见,讨论异常热烈。
“陛下,我认为,我们应当在北方边境加强防线,防止曹操的突然袭击。”一位年轻将领站起身来,声音洪亮。
“不错,”刘伯温点头赞同,“此外,我们还应继续推行惠民政策,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心。只有民心所向,方能长治久安。”
“众卿所言极是。”刘协微微点头,目光扫过众人,“还有谁有建议?”
就在大家热烈讨论之时,一个低沉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和谐。
“陛下,臣以为这些变革太过激进,恐非良策。”孙腾缓缓站起身来,面色凝重,“贸然改变现有的制度,恐怕会动摇国本,影响朝政稳定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。
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孙腾身上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。
刘协的眉头微微皱起,他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对声音。
“孙大人,你何出此言?”刘协沉声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。
“陛下,改革固然重要,但必须循序渐进。若骤然改变,恐引起各方不满,甚至引发动乱。”孙腾继续说道,言辞恳切,“臣并非反对改革,只是希望陛下能慎重考虑。”
刘协沉默片刻,目光从孙腾身上移开,转向刘伯温。
刘伯温心领神会,站起身来,从容不迫地说道:“孙大人,您说得有道理。然而,时局紧迫,若不及时调整,恐错失良机。”
刘伯温停顿了一下,目光如炬:“且不说曹操蠢蠢欲动,单就国内而言,现有的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。比如,赋税制度过于繁重,导致百姓负担过重;军队装备陈旧,战斗力不足;地方治理松散,难以形成有效合力。这些问题如不解决,国家的根基将岌岌可危。”
“刘大人此言差矣!”孙腾不甘示弱,反驳道,“现行制度虽有不足,但毕竟已运行多年,若贸然改变,恐引发连锁反应,造成更大的动荡。”
“孙大人,您只看到了短期的动荡,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。”刘伯温从容不迫地继续道,“改革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逐步推进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序的实施,我们可以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,同时最大化改革的红利。”
刘伯温的话语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。
在场的文武百官纷纷点头,显然被他说服。